创新探"新"路 吉林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尚怡达人 2024-01-24 38839人围观 投资汽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能源

  新年伊始,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工厂,车间宽敞明亮,无人小车穿梭其间,自动机械臂“手舞足蹈”。方圆几十公里内,各类研发制造企业汇聚,一辆辆性能优异、设计新潮的新能源汽车,从吉林奔赴四面八方。

  近年来,吉林发力创新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幅度全国第一;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1.4%、12.5%、47.8%。

  传统产业忙“蜕变”,新兴产业正“突围”,站在全面振兴的新起点上,吉林正依靠创新奋力迈上发展新台阶。

  一辆汽车看传统产业数字化跃升

  长春街道上,红旗牌新能源汽车穿梭奔驰。每天,数千台新车从吉林发往全国,一台台背后,是“汽车城”数字化转型的跃升。

  走进一汽厂区,车间红墙还保留着70多年前建厂时的风貌,古朴厚重。顺着红墙走入车间,强烈对比让人耳目一新,未来工厂的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流水线运转高效,工人根据屏幕提示,与机器人协作配合。在数字系统的调控下,一切井然有序,呈现出特别的工业之美。电子大屏上,一座数字孪生工厂跃然纸上,轻触几下,车间运行状况尽收眼底。

  “‘数智’贯穿全程,产品质量更好。”一汽新能源动力总成事业部总经理帅睿说。企业自主研发管理软件,创新应用22个数智化场景,2023年动力总成产量同比增长23.6%,预计今年将增长超过90%,有效满足了红旗等品牌车型的需求。

创新探

  不仅是整车企业,与之配套的各类零部件供应商,也正在快速步入“数字工厂”行列。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总经理王超介绍,数字化改造后,上料流转、成品入库等多个环节实现自动化,生产效率提高近50%。

  起初,因找不到物美价廉的云存储供应商,捷翼的转型并不顺利,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共性难题。为此,长春成立公共服务专班,从全国遴选91家适合当地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企业解决难题。

  一台车背后的制造业转型浪潮,正在吉林大地展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从下游的整车、高铁厂商,到中游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再到上游的工业原料车间,去年以来,吉林瞄准全省3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用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

  白山松水,黑土沃野,数字工厂星罗棋布,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越来越多“老工厂”登上数字化列车。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化”带动下,2023年,吉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3%,比202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一颗卫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节生长

  成功!1月初,“吉林一号”传来捷报:我国首次星间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取得成功,稳定建链期间通信误码率为0。这意味着,海量的超高分辨遥感星座的影像数据,能够稳定实时下传,数据交换更加顺畅。

  从几十个人的创业团队,到发射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再到如今建成目前世界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创造了行业内的多个第一。自主研发这一卫星星座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深有感触:“锚定创新是关键。”

  前些年,市场尚未成熟,卫星遥感信息产品市场小,长光卫星一度打不开局面,但公司团队坚定信心搞研发。融资对接、人才引进……借助各级政府部门的靠前服务,公司知名度渐渐提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市场越来越好。“技术领先、服务给力、前景可期!”一家知名投资机构这样评价长光卫星。

  卫星产业就像冰山,海平面以上,精密产品受人瞩目;海平面以下,是大量的研发制造工作支撑。以长光卫星为龙头,吉林省带动链条上的零部件制造、遥感数据应用等行业近250家企业共同发展。

  “吉林一号”是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亮眼标签,是吉林加快打造科创策源地的生动实践。

  不仅仅有卫星,高铁、新能源汽车、碳纤维……新兴产业在吉林拔节生长。“复兴号”动车组诞生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列黑橙相间的车体正在前行。“它的时速能达到600公里。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中车长客副总工程师于青松介绍。

  中国一汽、中车长客、吉林化纤……龙头企业牵引一批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涌现创新技术成果。新能源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集群、碳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黑土地上,“新”风拂面,2023年吉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150.3%,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增长24.87%,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增长15.36%。

  一块电池看产学研加速融合

  每天早晚高峰,6辆氢能大巴车都会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制氢加氢一体化站驶出,满载乘客往返于长春市区和示范园区,免加油、免充电的大客车,是汽车城街道上的独特一景。

  在吉林省内多个城市,加注快、零排放的氢能公交车已经走入城市生活,产自吉林的氢燃料电池卡车也正在销往各地。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这种卡车的发动机峰值效率更高、更节能。绿色便捷的背后,是吉林省氢能“制储加用”产业链条的不断延展。

  走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围绕氢能产业,该所在材料、部件、系统方面的研发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吉林省依托该所成立氢能产业研究院,集中力量解决氢能领域卡脖子问题,努力在质子交换膜等高价值核心材料和零部件上实现突破,推动关键技术迭代升级。

  “以制造扩应用、以技术促产业、以企业聚动能。”长春应化所副所长刘俊说。

  不久前,吉电能谷年产500万kVAh铅碳电池项目的首批产品,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白城市下线。不远处,就是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基地。为了让产学研融合更顺畅,当地为科研团队提供10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并完善食堂、公寓和专车等服务设施。

  一边研发、一边试制、一边生产,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林海波说:“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储能电池,有信心推动技术再上台阶。”

  这份信心,来自吉林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系列举措。吉林努力促成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成果转化。

  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李岩表示,全省正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联动,“多家抬轿”、共同发力,汇聚科创“动力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2023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