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9日刊登题为《为什么印度不能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文章,作者是纳撒尼尔・塔普林,内容编译如下:
21世纪的前20年主要是中国崛起的故事。接下来的20年会是印度崛起的20年吗?
有很多乐观的理由。但印度的前进道路可能与中国截然不同,而且更具挑战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印度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一系列障碍仍然使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联系困难重重。这使得家庭和企业都很难积累起某种投资热潮所需的积蓄――这种投资热潮曾经改变了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亚洲四小龙”的面貌,使其摆脱了贫困。
仍然很高的贸易壁垒是另一个问题,特别是如果印度想成为像中国一样的电子产品组装中心的话。
遗憾的是,印度一直在努力为适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铺平道路――尤其是女性,而印度劳工和就业部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财年,印度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劳动适龄人口加入了劳动力大军。这比2018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约50%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中国的71%。
对农业和农村粮食援助的巨额补贴可能是原因之一。而与许多女性工人住在宿舍的中国相比,印度女性对离家生活和工作的容忍度较低则可能是另一个原因:去年接受政府调查的女性中有45%表示,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使她们无法加入劳动力队伍。
印度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投资基础设施。但政府已经债台高筑,如果私营部门的蓬勃发展不能增加税收收入,就可能难以继续取得进展。
印度的公共债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5%,在新兴经济体中仅次于巴西。到本财年结束时,中央政府的资本支出将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即占GDP的3.3%。要维持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需要增加收入、降低补贴或让私营部门更多地参与进来。
这一切都使得印度必须竭尽全力为外国直接投资铺平道路,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
根据汇丰银行的数据,2021年对计算机等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印度GDP的0.5%,但现在也显著回落。这令人担忧,因为印度迫切需要这些劳动密集型装配工作。富士康等电子巨头正在大力投资,但也面临着僵化的劳动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