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创新赋能广东新型工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通道”

尚怡达人 2023-11-20 3455人围观 投资医疗科技股东生物医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新一轮技术变革之下,广东正成为越来越多前沿科技的“原生地”。

以诞生于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下称“印刷显示创新中心”)的全球首款混合结构喷墨打印31英寸4K H-QLED样机为例,其结合了量子点和有机发光优势,高分辨、宽色域、广视角、智能绿色制造特征突出。

样机诞生背后,浙江大学提供了量子点材料及器件基础研发成果;纳晶科技、普加福、星烁等上游材料企业提供了各自擅长的量子点材料;TCL华星光电提供了氧化物TFT背板,聚华则负责整机方案设计、打印验证、墨水调配等技术……

这是一种“链式”创新的新模式。在过去,很难想象十数家产业链上下游能够在研发中如此高效地调配合作。但随着一批新型研发平台诞生,集成了“产学研用金”各环节的联合研发、“链式”创新正日益普及。

11月16日,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在“新型工业化”的多层内涵中,新科技位居之首,也是赋能新产品、新生产的“牛鼻子”,以及扭转广东制造业转型中诸项不平衡的关键抓手。

在此背景下,“链式”创新意义显著,在高效调配创新资源、推动研发进程的同时,其还能将更多资源要素集聚广东,释放更大的产业聚合效应。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新也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演进,必须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

从“单打独斗”走向“大协同”

两项趋势正改变着制造业研发经验。一方面,科技赋能下,产业链构成日益复杂,产业细分性越来越强,单一企业难以支撑起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对接难,导致回报周期长,项目失败率高、易夭折等。

在此背景下,2014年,广东省印刷显示技术创新联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成立了企业法人实体公共开放平台――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这算得上是印刷显示创新中心的前身。这一“企业+联盟”模式恰同几年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相呼应。

体制的先行先试推动科创效率大大提升。在中心万余平方米的G4.5印刷技术研发及中试平台,每年约20-30个项目从这里完成中试;依托该平台,印刷有机发光显示/量子点发光显示(OLED/QLED)的完整工艺流程等技术相继得到突破。

“链式”创新赋能广东新型工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通道”

此外,中心既扮演着牵头人的角色,协调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做好技术匹配与整合;又充当着承上启下的衔接点,能上承材料、装备厂商,下启TCL、天马等面板、整机厂商,为研发成果提供评估和中试验证,并反馈指导其不断迭代更新。在研发满足量产工艺指标后,创新中心又催动其向面板厂商股东单位转移落地。

“如今,我们已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印刷显示创新链。”印刷显示创新中心负责人付东认为,“产学研”协同作用下,中心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从单一产品创新到产业链一体化创新的转变。

除联合研发外,各类创新中心往往还汇聚了一批投融资机构,为有潜力的项目走出实验室、顺利完成转化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以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下称“小分子中心”)为例,其依托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泛联动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投资机构,400多家成员企业中,约四分之一为投融资机构,并成为中心所孵化企业的主要投资者。

凭借稳健的资金支持,小分子中心在成立仅4年内已积累新药管线超20项,且已获得临床批件(IND),破除了生物医药领域的“三十定律”。

小分子中心综合部总监梁文珊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通过“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合同制研发服务机构”的VIC商业模式,中心能够推动项目快速转化,从而灵活满足投资者需求,提高投资回报率,最终促使资金链与创新链紧密协作、各得所需。

以印刷显示创新中心、小分子中心等为缩影,广东省已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40家,覆盖15个地市17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此外,在储能、虚拟现实等关键领域,一系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制造业创新逐渐从个体企业的单打独斗走向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

释放“磁聚效应”汇才补链

除共锻创新链外,新的创新模式还进一步将各项要素向广东汇聚,为新型工业化创造聚合效应。《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便提出,实现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技术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开放共享,建设覆盖成员单位的科研创新网络平台,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而言,情况尤其如此。由于全国范围内每行业仅设置一家,因而其往往综合了全国各地资源,共建单位中不少来自省外。

例如,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医械创新中心”)创建的创新战略联盟,便联动有来自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产业链各环节的百家成员单位。

医械创新中心项目主管颜云介绍,中心拥有临床研究管理系统CTMS和电子试验主文档管理系统eTMF等数字化平台,能够实现临床研究数字化运营和项目全流程管理,确保研究全程可追溯,并推动了成员间的跨地域协同配合。

一方面,这种聚合效应体现在人才、科研等要素流入,可持续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在国家印刷显示创新中心,股东单位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互相派驻人员,实施人才共享,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未来的产业人才。借助这一共享机制,中心已经集聚了国内外院士领头的省级创新团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带头的市级创新团队、各地市技术领军人才、海外归国人才等高端人才共计300多人,研发人员占比已超过70%。

付东表示,聚华还同住友化学、三菱化学、日本爱发科等世界顶尖上游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形成优势聚集,引导其融入广州印刷显示生态链。

“尽管如今科技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于京津冀、长三角,广东推动新型工业化仍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陈新解释,受历史因素影响,广东大院大所较少,企业相对依赖技术购进。但显然,随着各行业国家级创新中心“磁聚效应”的逐渐释放,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改善,更多人才将集聚广东赋能制造业转型。

另一方面,这些制造业创新中心还能针对地区产业链弱势环节落地项目、孵化企业,助推区域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发展壮大。

“依托全产业链资源,中心能为企业孵化提供‘一站式’服务。”颜云透露,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组建了专业运营团队,从检验检测、产品注册,到项目投资、品牌搭建,企业孵化链条各环节需求在中心的生态平台都能得到满足。

目前,中心已启动运营3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基地国创育成,成功孵化安捷明医疗、智普医疗、明准医疗等8家创新企业。近年来,中心还吸引了联影医疗、迈瑞医疗、迈胜医疗、汉诺医疗、北芯生命、上海微创等一批医疗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落户龙华,区域企业集聚效应越来越凸显。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