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畔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达到了全世界制造业规模的30%,部分行业竞争力已在全球实现领先,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也日益复杂多变,既面临来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挑战,也迎来全球价值分配体系在动荡中重构的战略机遇。
在近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3)”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所长陈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当下,中国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在中观层面,数字化力量在驱动价值链的加速解构和重构,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正在形成。
陈琛指出,一方面,技术带来新产品、新工艺、新赛道,另一方面,数字化带来新型的分工模式,使效率大幅增加、成本大幅下降、柔性大幅增强、质量大幅提升。同时,数字化也形成了三种形态,一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价值的创造体系;二是基于链主企业的新价值体系;三是基于生态平台的新价值体系。
“鉴于此,在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制造企业要重视知识,构建知识驱动型价值系统结构,要重视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规划数字化路径,不断融入向上的势能和新价值创造网络,在发现价值中创造价值,在网络连接中实现价值,持续创造并管理独特的‘无形资产’。”陈琛说。
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新的规则正在酝酿中,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数字贸易、新兴技术治理逐渐成为主导未来全球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秩序重构期、大国博弈关口期、经济风险积聚期和科技创新突破期,四期叠加的世界动荡变革期。全球制造业正从过去的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伴随着全球规则重塑、供应链重构、新兴技术重新界定,中国制造在贸易与技术层面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持续加大。
一方面,主要国家为了确保在关键领域、新兴技术、基础技术等方面的主导地位,通过出口管制、对内和对外投资审查、经济制裁等各种政策工具以及联合盟友堵住技术漏洞,实现对外“限制别人”;另一方面,主要国家强调现代工业战略,强化产业扶持措施,引导制造业回流,构建与盟友及合作伙伴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国内资金的有效性,对内实现“发展自己”。在此背景下,如何主动应变求变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国制造业贸易和技术领域的风险也亟待政府、产业和研究机构合力探讨应变之策。
对此,赵秋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国情界定基础技术和新兴技术范围,夯实基础技术,布局新兴技术,加强部门和政策的联动性。产业界要加强技术创新,客观、理性看待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外溢,针对可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共赢。智库层面则要深入研究新型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从更广泛的政策工具考虑其协调性、有效性,为有效应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