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面是银行减费让利,一面却是信用卡发卡量的缩减。专家表示,这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下降,而成本和风险上升等多方因素有关,未来信用卡业务可能会更多依赖于开放银行等形式,寻找高价值客户。
上调信用卡容差金额
银行信用卡业务减费让利力度继续加强。
11月13日,中国银行连发两则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该行2024年信用卡业务的年费减免政策和减免服务费的11种情形,减免范围包括结算交易、卡片综合服务中的多项费用,而自《倡议书》发布以来,多家银行对信用卡容时容差服务的调整更是引发关注。
信用卡容时容差服务,简而言之,是对信用卡持卡人还款期限和金额的宽限服务。其实早在2013年,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中就有体现,只是此前各家银行设定的容差金额较小,基本为10元及以上。此次《倡议书》发布不久,多家国有行带头上调容差金额至100元。
10月30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自10月31日起,如持卡人当期未全额还款,且未还款部分小于100元(或等值外币)时,视同持卡人正常全额还款。同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在11月底前提升容差服务限额至100元。
此后不久,多家股份行和城商行也纷纷跟进。例如,11月3日,平安银行发布关于信用卡还款容差调整的公告,称自今年12月21日起,该行信用卡还款容差由30元(含人民币30元或美金6元)调整至100元(含人民币100元或美金20元)。11月10日,江苏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自12月31日起,该行信用卡容差金额的“限定金额不低于100元(或等值外币)”。
“挺好的,我有过几块钱的逾期,都不知道怎么来的,打征信报告的时候才发现。”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道。也有网友表示,曾因为还款时看错了账单,少还了50元钱而被记了一次逾期。可见,此次调整提升了对持卡者非恶意的、小额逾期的容错度,可以避免部分因疏忽而小额逾期带来的征信问题。
信用卡发卡量回落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信用卡等业务受影响不小。目前,国内消费处于修复阶段,消费整体偏弱。”面对银行进一步减费让利的举措,光大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采访中指出,“银行通过金融优惠措施减费让利,有助于提升消费者支出意愿,提升平台销售。”
事实上,一面是银行纷纷减费让利,另一面是近年来信用卡业务的“不景气”。
“这几年信用卡的发卡量一直都是负增长。”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网络上各种贷款对信用卡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现在信用卡的分期收入不算入中间收入,而是算到利息收入里,银行发卡的动力也受到影响。”
从央行发布的数据也可以窥见当下信用卡发卡量不断缩减的现状。《2022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数量共计8.01亿张。到了2022年年底,这一数字降至7.98亿张。2023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该类卡发卡数量再降至7.91亿张、7.86亿张。
具体到单家银行,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22年半年报报告期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数量为10462.34万张,到2023年半年报发布时这一数字缩减至10036.03万张,且该行信用卡交易额、信用卡利息收入和信用卡非息收入较上年同期均有下滑。此外,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时期内信用卡发卡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减。
需提高风控与用户粘性
为何信用卡数量持续回落?
周茂华指出,我国银行卡业务已逐步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而近年来国内规范信用卡市场发展,部分机构清理“睡眠卡”,加强信用卡资金使用规范等也对信用卡发卡量存在影响。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胥莉看来,发卡量缩减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下降。”胥莉分析指出,“信用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利息收入、分期收入和费率收入。受到持卡人分期收入记为利息收入的变化、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的影响,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收入是在减少的。”
“其二,信用卡业务的成本在上升。相较于科技大公司,银行在‘最后一公里’触达用户、在获取用户端信息、构建用户画像上,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使得银行的风控能力有限;加之近两年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加强,银行购买外部数据也受到一定限制,构建用户画像,提高风控能力更加困难。”
“其三,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在上升。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执行后,“以卡养卡”这种新的套现模式出现,使得信用卡的风险逐渐上升,也会导致银行发卡的动力不足。”
“银行传统营销获客成本在上升,银行如何提升信用卡用户的体验与粘性,是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周茂华表示。
“未来信用卡业务可能会更多依赖于开放银行等形式,寻找高价值客户可能是出口。另外,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信用卡业务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业务,可能需要更多地与风控能力强的机构合作。”胥莉最后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