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软环境”拼出陕西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尚怡达人 2023-08-16 4421人围观 投资经济法院民生交通

  编者按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优化营商环境,是保障市场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和盘点各地营商环境,深入了解地方在市场、政务、法治、社会氛围、诚信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中国经济时报》成立专项调研采访组实地调查典型案例,及时反映基层实践,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陕西省是本次调研的第一个省份,调研组重点关注了陕西营商环境总体情况及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创新做法和效果。在陕西调研期间,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亲切会见了调研组组长、中国经济时报社总编辑王继承和调研组成员,表达了对本次调研的支持。西安市常务副市长吕来升,市政府秘书长王建东,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段重利,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蔡君丽集体接见了调研组一行。

  此外,调研采访组还与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工信厅、陕西省商务厅及西安市、渭南市、安康市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

  营商环境调研——陕西篇(1)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

  在全国率先制定《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在全国最早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工作……

  是全国较早依托12345热线开展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的省份之一……

  也是全国较早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双包一解”举措(包企业、包项目、解难题)的省份之一……

  在前往陕西调研之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做法,但在陕西走访了企业、市场主体、学者及省、市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之后,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发现,这个地处中西部核心区域的省份,有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早已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在全国推广的典型经验。

  优化营商环境,陕西到底有哪些创新做法?7月上旬,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访了陕西省发改委营商办、省工信厅、省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并与西安、渭南、安康三市十几个相关部门及多家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发现陕西近几年持续在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着力破解了一批制度性、基础性的问题短板,推进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高位统筹谋划,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组织领导机构。从一个部门组织领导架构的架设,可以看出一个地方对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陕西采访时发现,陕西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从2018年开始,陕西就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的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省营商环境办公室设立在省发改委。同时,在省级层面成立了8个办公室和4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省营商环境工作的推进落实,确保“营商环境提升年”各项措施在全省的落地生效。而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安,则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市政府办公厅,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摆在全市工作突出位置。

  用好“民生线”,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机制。为了畅通市场主体反映问题的渠道,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陕西出台了《陕西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汇集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同时按月梳理分析差评工单,并选取典型差评工单转办督办。同时,在不同领域选聘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倒逼政府部门增强服务意识,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打造工业用地“流水线”。为了不断降低要素获取成本,2021年,陕西开始“标准地”改革,按照“7+N”模式制定区域统一评价指标,在土地出让前,完成拟出让“标准地”所在区域统一评估评价。通过全面推行“事先做评估、事前定标准、事中做承诺、事后强监管”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土地供给模式,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审批效率,进一步加快了企业建设项目落地投产,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真正实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成为陕西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发挥先进示范引领,创建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为了调动各市、县积极性,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复制推广借鉴国家和全省推出的典型经验做法,陕西还在全省范围开展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西安市莲湖区等16个县(市、区)成为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与此同时,一批典型加快涌现。西安市、汉中市、宝鸡市等多项典型做法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载。榆林市“17天完成超亿元执行标的到位”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典型报道。

  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打通便民利企服务“最后一米”。作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西安为了更高层次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在全市推行“15分钟政务服务圈”,以城市社区几何中心为圆点,以步行15分钟的路程为半径形成服务圈,根据居民人口密度和企业分布情况,在镇街、社区、交通枢纽建设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及政务服务驿站,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让企业群众“不出圈”即可享受便利化服务。该经验已作为创新举措在全国进行推广。

  开展“双包一解”,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了深化服务,查堵点、破难题、抓落实,2020年,陕西在全省范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双包一解”活动,按照“一对一”包抓原则,在县(市、区)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企业、包项目、解难题”活动,定点联系、定期走访,切实为企业经营和项目落地排忧解难。本报调研组了解到,今年前5个月,全省各市区领导干部包抓企业9349个,包抓项目10757个,收到问题3551个、解决2787个。

  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聚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18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制定《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的制定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利益,维护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陕西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20年,又围绕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了72项改革举措。今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开展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努力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系列简政为企措施的实施,让市场主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陕西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与“温度”,这从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

  “两度一数”稳步提升。陕西省发展改革委营商办主任王小权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上半年,陕西按季度开展经营主体满意度调查,一季度全省经营主体满意度达94.28%,二季度全省经营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达94.36%;根据第三方营商环境评价,全省营商便利度达87.64分,连续两年上升。截至5月底,全省实有经营主体数达552.38万户,同比增长9.45%。今年前4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0.93万户,同比增长27.6%;新登记企业9.39万户,同比增长47.18%。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数居全国第12位,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居全国第7位。

  “三个一批”加快突破。一批典型、示范加速涌现的同时,一批改革举措顺利推进,一批短板弱项加快突破。72宗9783.7亩土地实现“标准地”供应;小微企业全过程办电时间压减至13.24个工作日,获得用水时间压减到5.7个工作日,企业年均纳税时间压减至76小时,全省首只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成功上市发行,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家等。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谈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调研组表示,陕西将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统一、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力争营商环境便利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赋能。

  (调研组成员:王继承、王小霞、潘英丽、王南、李强)

优化营商“软环境”拼出陕西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