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霍勇:从支付、模式、信息化三方面提升慢病防治效率

尚怡达人 2024-03-05 50818人围观

应基本医保+商业保险互补

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加强慢病防治管理成为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从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有关慢性病防治方面的政策来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把降低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作为核心目标。

而在推出的各项举措上,目前,我国已建立慢性病监测体系,推进慢性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试点。同时还探索了慢性病分级诊疗和医联体模式,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尽管对慢病的防治已有举措和政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支付体系,霍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前慢病防治的支付体系不健全,商业保险的覆盖和服务不足。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慢病的报销比例较低,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和贫困人群,慢病的医疗费用往往成为他们的重大经济负担,甚至导致返贫或致贫。”霍勇指出,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对慢病的承保和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慢病险种的产品设计不合理,慢病险种的风险控制和费用控制能力不强,慢病险种的服务模式和内容不完善,慢病险种的市场推广和普及程度不高等。

霍勇建议,要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和商业保险覆盖,满足慢病防治的支付需求,减轻负担。

具体操作上,可在国家医保支付基础上建立健全商业保险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政策引导,制定补偿机制,试点医保和商保的衔接,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慢病防治,完善慢病险种的产品设计,增加慢病险种的数量,推广慢病险种的市场普及和覆盖。霍勇建议,下一步,要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慢病防治支付体系。同时加强监管,保证慢病防治支付体系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慢病防治信息系统

除了支付体系的建设,在霍勇看来,当前对慢病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同等重要。

目前我国慢病防治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慢病防治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缺乏统一和规范,普遍存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共享和协同、信息服务和应用能力弱的现象。“慢病防治领域的模式推广力度不足,慢性病防治的服务覆盖和满意度不高。”霍勇表示,当前我国对慢病防治的模式推广还存在创新不够多、试点不够广、评价不够严、复制不够快等问题,同时,管理中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评估手段和激励措施。

针对上述慢病防治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霍勇建议,应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慢病领域的信息化问题。让信息化手段和整体网络在慢病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当下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具体来看,信息化维度上,霍勇建议国家加快推进慢病防治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规划。建立慢病防治信息系统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加快慢病防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互联互通,加强信息系统的监督和评价。可以参考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慢病管理模式。各地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慢病防治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如远程诊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满足慢病患者的服务需求。在霍勇看来,信息化是提高慢病管理和防治效率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现有条件下,我国在慢病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应提档升级。

绩效考核激励慢病防治水平

不局限于建设支付体系,从费用上解决慢病群体的后顾之忧,信息化解决通联问题,霍勇还提出要加强适宜防控模式推广,提高慢病防治的服务覆盖和满意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从国家层面上形成广受认可的防治模式。”霍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政府到社会再到具体实践,实际目前已形成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内的多类疾病的防治模式,这些模式均有值得慢病领域借鉴的因素。

“国家要加强对慢病防治的模式创新和试点,总结和推广一批有效的慢病防治模式,比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的慢病管理模式,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和完善。”霍勇说道。

此外,针对慢病防治的模式评价和监督,霍勇认为应建立慢病防治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平台,对各地区、各级别、各类型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激励和改进措施,提高慢病防治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